t82290

1984年,我国一名22岁的士兵陈洪远,意外发现一窑洞,里面竟然还传出女人的声音

1984年,我国一名22岁的士兵陈洪远,意外发现一窑洞,里面竟然还传出女人的声音,陈宏远握紧手中的手榴弹,没想到竟意外立下大功!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84年,在中越边境,早已不是小打小小闹,持续近十年的冲突进入白热化,越南在边境线上反复拱火,我国一忍再忍,最终被迫还击,一场旷日持久的边境战争就此拉开。 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的老山战役中,一个叫陈洪远的士兵,即将上演一出教科书式的单兵作战传奇。 陈洪远1981年才入伍,到战事最激烈的1984年,也不过是个兵龄三年的“新兵”,可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,身上却没什么新兵蛋子的生涩,反而有股子山里娃特有的沉稳和狠劲,这股劲让他注定不是个轻易倒下的人。 事发当晚,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,陈洪远所在的突击队作为尖刀,负责为后续部队摸清敌人的火力点。 谁知战斗刚打响,一发炮弹就在他身边炸开,巨大的冲击波直接把他掀翻震晕,等他从剧痛中醒来,四周早已空无一人,只有战友们牺牲的遗体和耳边嗡嗡的轰鸣。 更要命的是,周围隐约传来的,全是越南话——他掉队了,而且是掉进了敌人的心脏地带。 但换了旁人,恐怕早就慌了神,可陈洪远没有,强烈的求生欲和军人的职责感压倒了恐惧,他咬牙给自己简单包扎了伤口,然后就像一头受伤的孤狼,借着灌木丛的掩护,朝着记忆中大部队的方向潜行。 就在他爬过一道土坎时,脚下踩到了一个硬东西,低头一看,是半截还没熄灭的越南烟头。 这荒山野岭的,一个烟头就意味着附近有活人,陈洪远瞬间警觉起来,顺着痕迹摸索了几十米,果然,在一个极为隐蔽的山坡背面,发现了一个用树枝精心伪装的窑洞,洞口透着微光,里面传出断断续续的电报声、越南人的交谈声,甚至还夹杂着女人的声音。 战场上,女人的声音可不代表什么好事,它往往意味着一个高价值目标:指挥部,那个女人,八成就是报务员,陈洪远心里咯噔一下,随即又是一阵狂喜。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,如果能端掉它,那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可就大了,他迅速清点了下家当:四枚手榴弹,两百发子弹,外加一把匕首,硬拼是死路一条,只能智取。 当陈洪远屏住呼吸,摸到洞口,第一颗手榴弹,他没有直接扔进去,而是拔掉保险销后,在手里默数三秒。 这是老兵教的绝活,能让手榴弹在落地甚至空中就爆炸,不给敌人任何反应时间,只听“轰”的一声闷响,窑洞深处传来惨叫。 果不其然,两名越南兵骂骂咧咧地冲了出来,陈洪远就埋伏在拐角,等他们进入射程,两个精准的点射,干净利落,他随即冲上去,补枪的同时,顺手抄起了对方的冲锋枪。 这下彻底捅了马蜂窝,坑道里脚步声大乱,听声音至少有四五个人冲了过来,陈洪远不退反进,闪身躲进一个凹槽,利用坑道狭窄、视野受限的地形优势,再次打了个时间差。 在等敌人冲到跟前,陈洪远手里的冲锋枪才开始怒吼,狭窄的空间里,子弹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火网,冲在最前面的三个越南兵瞬间就被打成了筛子,后面两个想跑,被他反手甩出的第二颗手榴弹直接送走。 然而,硝烟还未散尽,陈洪远就一脚踹开了最里间的门,指挥室里,电台还亮着灯,一个女兵戴着耳机,已经倒在了血泊中。 但他来不及多想,一把抓起桌上的电报本和密码本塞进怀里,顺手又把剩下的两枚手榴弹全塞进了电台设备里。随着两声剧烈的爆炸,这个敌军据点彻底成了哑巴。 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,才是对他真正的考验,带着缴获的密码本和一副望远镜,陈洪远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,靠着吃野果、喝雨水,躲避着一波又一波的搜山队,硬是凭着超人的意志力,奇迹般地走回了己方阵地。 当陈洪远把那本浸透了血汗的密码本交到团长手里时,整个指挥部都沸腾了,这份情报详细记录了越军在老山战区的兵力部署和通讯密码,价值无可估量。 凭借这份情报,我军成功破译了三百多份敌方电报,对后续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。 战后统计,这个22岁的士兵,单枪匹马端掉越军一个营级指挥所,毙敌16人,缴获的价值更是无法计算。 在庆功会上,有人问他,一个人陷在敌人堆里,难道就不怕死吗,这个憨厚的云南兵只是搓着手,说了一句大实话:“当时就想着,咱中国军人的字典里,没有‘投降’这两个字。”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,或许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,支撑陈洪远的,不是什么复杂的理论或豪言壮语,而是一种最根本的信念:作为一名中国军人,有些事,宁可站着死,也绝不能跪着生。 这股子深入骨髓的血性和韧性,既是陈洪远个人的写照,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集体写照,这段传奇,后来也被载入《老山作战大事记》,成了我军战史上光辉的一页。 【信源】《老山作战大事记》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